最近,一场技能“超级大赛”频上热搜。 这是我国目前规格最高、项目最多、规模最大、水平最高、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。 来自全国36个代表团的4045名能工巧匠“津门”竞技,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切磋技艺、亮出绝技。他们中有58岁的“老师傅”,也有16岁的“技能小匠”,大家同台竞技,在方寸之间展现精湛技艺,让更多人感受技能之美。 经过3天激烈角逐,109个项目的金牌获奖选手脱颖而出。他们的冲金之路,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,也让人们看到了技能带来的无限机遇和可能。 电力系统运营与维护项目冠军于连坤、武旭光 “上天入地”练成又快又准的手上功夫 “这次大赛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,更加坚定了我走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的决心。”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电力系统运营与维护赛项中,国网开元网站登录入口-(中国)官方网站电缆分开元网站登录入口-(中国)官方网站运维检修工于连坤和同事武旭光默契搭档,夺得金牌。 今年刚刚30岁出头的于连坤,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从事电缆运维检修工作。“这个职业要做好不怕脏、不怕累、不怕险的心理准备。”于连坤说。 电缆安装常常需要“上天入地”,不是在地下工井、坑道,就是在地面的铁塔平台。这对安装人员的体力、技能提出了双重考验,不仅要受得了烈日寒风,还要忍得了污水异味。不过,在于连坤眼中,这份工作虽然辛苦,但代表着城市电网的发展方向,大有可为。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,于连坤下定决心苦练技能。除了去施工现场,他把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单位的实训室里,并在天津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中夺得了第一名。 虽然已是同行中的佼佼者,但是面对此次全国技能大赛,于连坤丝毫不敢懈怠,提前半年就开始全封闭、全身心地投入备赛训练。 “每个月回家休息一天,每天训练12个小时,每天要洗两身被汗水浸湿的训练服,这就是我们半年来的训练常态。”武旭光介绍说。 比赛中,电缆终端预处理和搪铅操作考验着选手的“刀工”和对“火候”的掌握。尤其是电缆终端搪铅操作,需要选手用燃气喷枪将铅锡合金棒加热到180~250摄氏度,熔化后贴附到密封处,再手拿抹布粘上油脂,将半液态高温金属揉抹定形。选手必须练出既快又准的手上功夫,才能在5秒“黄金时间”内完成精准塑形。 当于连坤和武旭光一起站上领奖台高举金牌时,他们手背上多年前的烫伤痕迹依然清晰可见。正是这样一双双手,守护着城市的万家灯火。